升研率65%!星空综合体育全站临床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2班超六成学子考研“上岸”。2025届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共有144人,77人考研成功,录取率53.47%。自2020届起,考研录取率实现“六连升”。学子“上岸”的学校中,不乏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医学名校。“神仙班级”“神仙专业”诞生的背后,是学校医科人才培养的实力呈现。

临床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1、2班合影
手把手领进杏林 让学生爱上医学
4月,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李慧伦收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专业的研究生拟录取通知。她感慨说“永远都忘不了课堂上第一次穿上白大褂的感觉。”披上白衣,她第一次有作为医学生的实感。
让学生早选导师、早进项目,早进实验室,提升专业认知是临床医学院的基本操作。
大一上学期,李慧伦就加入了导师的实验室。从未接触过科研的她有问不完的问题,老师和实验室的学姐不厌其烦帮带。刚开始独立做实验时,因为过于紧张,她频频出错,老师们却都鼓励她:“慧伦做得不错!第一次尝试的结果比我想象的更好!”李慧伦说,“很感谢她们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我领进了科研的大门。”进入实验室,她完成了课题“可注射水凝胶治疗牙周炎”,成为她后来顺利完成学历提升的亮眼加分项。

学院实行“临床+科研”双轨制的导师培养模式,导师团队由基础研究学者和临床医生共同组成,实现“早科研、多科研”与“早临床、多临床”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完整病例分析、文献检索和学术写作的过程中,同步提升科研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该模式成效显著,2023年全国医学教育中心中国医学生培养与发展调查专业报告中,我校临床医学专业12.09%、6.6%的在校生曾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比例均高于全国基线3.55%、2.77%。
今年考取北京大学肿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龚星宇在本科期间就发表了SCI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龚星宇完成了“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缺血性脑卒中(IS)中的作用”研究,2025年4月发表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上。筹备论文的一整年时间里,从课题的构思,到研究方法的确定,再到后期的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都有导师的全方位指导,“每当我遇到瓶颈,老师总能帮我理清思路,没有她的悉心指导,这项研究是无法顺利完成的。”龚星宇说,在专业学习上,老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在许多课堂上都能听到学科前沿内容的讲解,为我们后来的实习、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星空综合体育全站附属医院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为医学生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大一开始,学生就可到医院的科室参观、见习,以更好地将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大四结束,学生将进入医院完成为期48周的临床实习,这是成为合格的“准医生”的重要步骤。
大五时,龚星宇、李慧伦等学生进入成大附院实习,每进入不同的科室,都有老师或师兄师姐手把手指导他们换药、拔管……龚星宇说,实习时光让他受益匪浅,跟随老师门诊,他得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疾病结合起来理解疾病的动态发展;和不同的患者沟通让他学会了如何调整沟通方式;在整理病例资料的过程中,他也在发现科研问题。
李慧伦在老年病科跟随带教老师黄医生学习,发现黄医生查房时不仅询问患者病情,还会和他们聊聊天,有患者说,“黄医生就像他的孩子”,这让李慧伦对医生的责任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培养“有温度的医生”正是学院的育人重心之一。细节都散落在日常。老师们会教导学生使用听诊器前先捂热,又以本院中自己刚做完手术,却为了信守对患者的承诺,挂着尿袋走上手术台的袁家天医生等例子诠释“医者仁心”,在医学教育中立德树人,让学生懂得医学是“面对生命的学问”。
李慧伦说,“在急诊科,我看见医生为了守护患者的一线生机和不配合的家属据理力争,在胃肠外科,医生连着上好几台手术……每当我看到带教老师认真工作的样子,我都会对自己说,一定要成为一名好医生。”

营造学习氛围 扫“茫”职业规划
学院聚力铸牢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以学风建设为着力点,采用“3+2+1”培养模式助力学生成长。
“我在北大等你”“我在上海交大等你”……临床医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12位上岸名校的2024届毕业学子为学弟学妹们送来了视频祝福。这样“燃情”的开学第一课中学长学姐朋辈的激励,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走好大学第一步。
此外,学院充分利用“院长第一课”、模范榜样教育,并通过《新生养成教育》《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职业素养、医学基本知识、医学伦理等,激发学生对医学的热情,引导学生坚定学医信念,明确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2022年,温淳通过专升本来到成大,今年,她被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专业录取。一开始,她很不适应本科学习的节奏,甚至担心自己的第一学历会被老师看不起,但她渐渐发现老师对她只有夸赞和鼓励,她在老师的指导下调整方法,强化基础训练,学习也越来越轻松。
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温淳意识到本科的经历对医学生来说远远不够,努力完成学历提升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但她却因专升本的背景而自卑。为了鼓励学生,老师们在课上常常介绍上岸的学长学姐,其中就有上一届专升本班升学北大、电子科大的学生刘娜、邓茜,温淳从中找到了信心,“学长学姐们给我立了榜样,既然他们能考上北大,能考上985,为什么我不行?”
医学领域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医学生就业面临不小挑战,学院十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更高层次的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媒体平台宣传考研政策、优秀学生事迹等,塑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近年来,临床医学院考研报考率稳定在95%以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开学讲座、优秀毕业学子的故事确定考研目标。
刚上大学的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3班学生柏东升对大学既期待又迷茫,对未来发展的路没有清晰的打算。大一上学期的一次班会,班主任没有像往常一样强调学习纪律和生活事项,而是展示了一系列前沿研究成果和行业数据,介绍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只有不断深造,才能接触到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理念,考研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这次班会,让懵懵懂懂的他找到了方向。
柏东升回忆,医学中心专职副主任、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委员万君老师会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同学提供相应的规划建议,就像学院全体老师始终奉行的那句话:“教育的本质是支持学生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机能实验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托举学子圆梦
从哪里入手复习备考?决定好考研的柏东升一头雾水。
这时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干货满满的考研讲座,涵盖择校策略、备考方法等内容,事无巨细解答学子的各种疑惑。择校专场讲座详细分析了各医学高校的学科实力、招生政策、报录比等核心信息。柏东升犹豫不决,选择“烫手”的骨外科,还是自己感兴趣的妇产科?得知他的困惑,老师结合他的性格特点、学习优势、未来规划等综合分析,帮他确定了妇产科的专业方向。
学院还邀请考研成功的往届学子回校做经验分享,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备考经验,感同身受的提供针对性的备战对策建议。
备考阶段,学院上下注重夯实学生专业课、公共课基础,建立学习打卡群激励考研学子相互督促,利用“学习通”的课程后台分析学习情况,以医学基础知识考试、临床基本技能考试检验学业水平,“班主任和辅导员反复叮嘱我们一定要紧抓英语学习,正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才实现了目标。”柏东升说。
附属医院拥有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在医院的实习和见习,接触到各种复杂的病症和先进的诊疗技术。在附属医院的内科病房,学生可以观察到多种罕见的心血管疾病案例。这些实际病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书本上的概念与真实的临床场景相结合;在学习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生考试科目时,如病理生理学中关于心力衰竭的部分,学生可以回忆起在附属医院看到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出现的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为考研复习提供生动的素材……
此外,医院的临床技能中心通常会配备专业的模拟设备。学生可以在腰椎穿刺模拟人等模拟设备上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像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穿刺等基本技能训练。这些技能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成为临床医生,而且在考研复试中的临床技能考核环节能为学生提供坚实的基础。有些医学院校在考研复试时会要求学生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演示,附属医院提供的技能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

临床带教
附属医院的医生往往也承担着教学任务,他们中有许多是研究生导师或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考研经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复习指导。例如,在外科领域的导师可以为报考外科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讲解外科学的重点难点知识,包括手术适应证、术前术后处理等内容。他们还可以分享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专业课程中的科研方法和前沿知识,这对于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到了大五上学期,学生们常常一边实习,一边备考。这时老师们就是学生们的“树洞”,有任何烦恼、压力,都能找老师咨询。初试前,老师们会带上精心准备、意涵满满的小礼物走进寝室,为考研学子加油打气。学院为学生提供备考指导的同时,亦兼顾心理层面的关怀疏导,形成全方位的帮扶体系。
“老师,我的口语不好”“复试又有技能考核,我还需要练习”“想提前联系导师,但没有渠道”……针对复试,学院统一收集考生困难,采取一生一策,从专业指导、技能培训、心理调适等方面助攻学子上岸,打造“你有疑问,我有解药”的个性化辅导模式。
初试结果公布,柏东升与一志愿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老师建议他迅速投入到复试准备中。“我拿着拼凑写成的简历找到您,您立马停下手中的工作帮我修改简历,”给万君老师的感谢信里,他写道,“面试前一晚,我们约定模拟二十分钟面试,却一直练习到凌晨一点半,紧张得声音打颤时,是您温柔地鼓励我,让我充满信心。我会始终铭记您的教诲,带着这份感恩与勇气前行……”
学子“上岸”的背后,不仅有学院的精心培育和教师的辛勤付出,还有“校友导师团”的倾力相助。学院组织在各高校就读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提供报考指导、复试攻略。“量体裁衣”,针对调剂、跨考等不同情况邀请不同校友分享经验。
上岸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马明宇也未被一志愿录取,准备调剂时,他先后看了中国医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无论你想试试哪个学校,学院都会帮我们牵线上岸那所学校的学长学姐,让我们了解复试的流程和要求,心里有底。”
从择校到备考,从初试到复试,学院全过程跟进。上岸后的“研0”阶段,老师也没有“放手”,而是激励学生借势奋进,为研究生学习做好准备。学生读研的第一年,学院仍保持跟踪指导,形成培养闭环。
临床医学院始终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针对未考研学生,学院也推出帮扶举措,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技能培训、校友资源利用、政策宣传等帮助。4月2日,临床医学院安排车辆并委派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双选会,用“梦想巴士”送生到岗,让学生就职有底气、有信心、有动力。
星空综合体育全站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进说,通过访企拓岗、就业岗位的精准推荐,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90%以上,高质量就业80%以上。从成大走出的学生,在服务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上有着不凡的表现: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首届)毕业生学生黄毅,积极参加中组部广东省“组团式”援疆计划,黄毅现已中山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就职于成都市市级医院。姚葳、何鑫磊、王鹏等多名毕业生正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在医学领域持续深耕,发表SCI数篇。2016级临床医学谭报同学应征入伍,在入伍期间,表现优异,获得“四有”优秀个人嘉奖。潘悦媛、惠纪烨、宋沃鲜等50多名学子通过考公考编到省、市级三级医疗单位服务……显示出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开展特色实践 托举学生“六边形”发展
2024届毕业生张书滔,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学专业研究生。2022年11月,他跟随星空综合体育全站附属医院“健康列车”奔赴贵州义诊。健康列车是临床医学院独特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实践,学院从大一就开始组织学生跟随名医名师队伍进行义诊、健康科普、开展保健服务等活动,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30余家权威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

一次,列车行驶到贵州桐梓,一位八十多岁的奶奶颤颤巍巍地走出诊室时,突然用力地攥着张书滔的手说:“谢谢你,医生!”张书滔说,“她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激动地快要哭了”。那一刻,那个原本把三天下乡义诊看作例行活动的医学生,突然意识到了身上那件白大褂的分量,从那时起,他就坚定目标要当一名杰出的医生。
这样面对面、心贴心的生动实践在临床医学院并不少见。学院拥有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急救教育科普基地等社会实践基地群,将社会实践作为医学生强化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打造“微医生”名片,1位专业教师指导10名学生,每名学生再服务10位患者或健康人群,这种“1+10+10”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到社区、农村进行健康宣教、医疗援助等,在巩固专业知识,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养成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学院还整合了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双创学院,高等研究院,张澜学院等资源,成立了CNG、创E科技等20个双创工作室,为学生搭建探索创新的平台。张书滔主动挑战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学院的支持下,他带着团队从零开始,在暑假参加创新创业学院的培训,夺得省级金奖,成为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黑马”,这也是他论文的第一次“落地”。
课余,他还参加了学院的辩论队、排球队,“学院给了我非常多机会锻炼自己,从中我认识到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正是因为有这些榜样,我才能知道我将来也能和他们做得一样好。”受学长学姐的影响,上岸后的张书滔非常乐意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志存高远筑梦,脚踏实地圆梦。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医学中心主任、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娅说,“未来,学院将建立以大健康为中心、以交叉、跨界、融合为特征、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医学教育新范式;利用综合大学优势,整合跨学科课程,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学校“数字化战略”引领下,积极探索“医+X”;从以培养诊疗相关专业人才为主,转变为培养涵盖预防、诊疗、康养领域,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专业人才。”
学生主攻,学院助攻。临床医学院考研成绩连连攀升,是全体师生历经五载深耕细作结出的硕果。漫漫白衣路,青衿逐梦时,携手同行,可摘远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