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星空综合体育全站2025年度“十佳大学生”评选尘埃落定,
共有10名同学在专业学习、科研创新、志愿服务等方面综合表现突出,荣获“十佳大学生”。
他们历经多轮次严格筛选,脱颖而出。
他们勤奋好学,追求卓越;他们笃行实做,全面发展,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成大优秀青年的卓然风采!
今推出下期,胡程、周馨玥、袁葆、余鑫瑷、罗子棋的故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周馨玥,中共党员,体育学院2021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任班级学习委员,曾任校跳绳协会会长。大学期间获国家奖学金等国家级荣誉12项,校级及以上荣誉40余项。如、校级特等奖学金、全国跳绳锦标赛4×30秒混合接力第一名,全国跳绳锦标赛女子间隔交叉跳第一名等。
“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无数次跌倒的经历与爬起的坚持。”从上小学时被选中加入篮球队,周馨玥便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一刚入学,她的目标时成为一名既能传授运动技能,又能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体育教师,他为自己设定了明确的阶段目标:大一夯实理论基础,大二考取技能证书,大三积累实战经验,大四准备教师编制考试。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节奏。
想要达到目标,是一件必须为之付出努力的跋涉。白天,她在教室与训练场往返,每天晚上十点回寝。这样的日子,她坚持了四年。
四年里,她收获了体操裁判员证、教练员证等专业证书,收获全国跳绳冠军更见证了她从篮球特长生到多栖健将的蜕变。这段“跨项”转型远非坦途:为突破技术瓶颈,她将每日训练时长延长30%;疫情期间,她通过线上课程坚持训练,保持专业学习不间断。“奖牌会褪色,但教育者的火种永不熄灭”,教练罗小红的这句箴言在她身处低谷时给予她无穷的力量。
如今,她手握十余本专业证书,将裁判视角、教练思维与教育理论熔铸成自我认知,“我的底气源自母校沃土。”周馨玥细数成长密码:体育学院提供的实训平台让“体教融合”从理论走向实践,罗小红老师构建的“技术指导-职业规划”双轨培养模式,助她平衡学术与实践,教师技能大赛等竞技舞台则不断锤炼着她的教学技能。“未来,我想成为能点亮更多体育火种的人”。
高效率不是天赋,是习惯

胡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21级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考取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连续3年位列专业第1,获得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荣誉;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申请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与团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铜奖等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4项,校级10余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参与省级项目5项。
他的本科四年可谓充实。初入大学,胡程主动敲开了杨振东老师实验室的门,加入杨老师的环境生物修复和绿色资源化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和学习研究。
他的第一篇SCI论文来得不容易。初稿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几乎盖住了原文。“框架像打翻的积木,数据像迷路的孩子。”接下来的365天,这个科研新手开始了他的“升级打怪”之路:白天跟着B站教程学习科研绘图;晚上对着笔记本整理文献;被拒稿的每次修改都像给论文做“整容手术”。最拼的时候,他通宵“泡”在实验室里,一遍遍地修改论文。当最终被录用的邮件弹出时,胡程发现收获的不只是一篇论文,更是经历了一次通关之旅。
他的生活远不止科研。他是班委,是数学建模协会办公室部长,是校艺术团演表队队员,是班主任助理,他在竞赛答辩中大放光彩,在专业课学习上一丝不苟……“高效率不是天赋,是习惯”。当“待完成”事项“排队”时,就尤其需要高效率。他提前一周标好“轻重缓急”的待办清单,最终都变成了成绩单上的注解。
当了解到南开大学环境学科位居全国顶尖的实力后,考南开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而出。每天都经历高强度的学习和练习。从6月份就开始就从头通读书本内容,学网课,从0开始学习相关课程。“十佳大学生”竞选前,研究生复试像一柄悬在头顶的剑,让胡程几度想退出这场角逐。直到学工办的潘学飞老师推开了会议室的门。“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学术汇报,我们要讲的是那个在实验室通宵后,第二天依然充满活力去学习的胡程,是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贡献乡村振兴的胡程。”那一刻,胡程突然顿悟——这场评选是自我无愧于心的青春答卷,是让每一份努力都成为照亮他人、回馈社会的火种,于是他重新找回信心与勇气,最终荣获2025年度“十佳大学生”总成绩第一名。
此刻“十佳大学生”烫金的证书与南开大学“拟录取”名单上那个墨色淋漓的名字交相辉映,他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坚定走自己的路并为之付出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坚持“长期主义”,做人生的探险者

袁葆,计算机学院2021级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计算机学院辩论队队长,校、院艺术团演表队队员,IT小火炬志愿服务队成员等。综合测评与智育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校级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获评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类证书等30余项荣誉。
刚入大学,袁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目标明确型”学生。他坦言:“我是ENFP型人格,比较随性。但我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愿意去尝试。”大一时,他也曾因为找不到努力方向感到困惑。大二上半年,当他决定要留学后,他开始频繁的“泡”图书馆备考雅思;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课后他为每门课程梳理思维导图,积极参与学校赴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的交换项目,并在每个寒暑假进行实地实习。之后,他开始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获得挑战杯“恒星”级作品、节能减排国家三等奖、第九届“互联网+”省级金奖。最终,他决定在香港城市大学商业人工智能专业继续深造。
“我突然意识到,真正让人成长的不是按部就班,而是你敢不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主动去试”。
他认为:“生活不应只有一个支点”。从班级管理到辩论赛场,从图书馆里到聚光灯下,他始终带着真诚与勇气不断探索,入校以来他已累计组织参与各类文娱活动近百场。作为班长,他带领班级斩获“先进班集体”,“青云杯”季军等荣誉;作为辩论队队长,他统筹外联、带队训练,院队在校赛屡创佳绩,个人多次获“最佳辩手”,并以外联部成员的身份参加了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作为校艺术团成员,他站上迎新晚会、国际文化节的舞台。从班级管理到辩论赛场,每一次跨界都是一次自我突破,让他学会用多元视角拥抱世界。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萤光虽微,可照旷野。”大学四年,他的志愿时长超200小时。在世乒赛担任志愿者,用微笑传递成都温度;在“蒲公英”关爱留守儿童项目中,他策划活动、资助“蓝信封”,陪伴百余名孩子成长;在养老院,他用科技知识为老人架起数字桥梁。如果说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是一颗星辰,那么他愿做一束微光,点亮300余颗星星的夜空。公益不是任务,而是与社会的温暖契约。
一路走来,有人并肩,有人点灯。被评为“十佳大学生”时,袁葆坦言:“看到分数94.548时,真的不敢相信。但我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一次认可——我正走在对的路上。”回望大学四年,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完整比完美更重要。”
他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在拥有自信前请先用你的勇气去尝试,不要害怕失败,人很少会赢,但总有赢的时候。”
要成为奔涌不息的流水

余鑫瑷,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曾任学院学生会主席,2班学习委员,新生班助。综合素质成绩专业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2次、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在“我心中的思政课”比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组建“北极星志愿陪诊服务队”,项目获得了第十一届金拇指大学生公益服务项目创新大赛金拇指奖。
来自四川雅安小县城的她,成长之路写满“逆袭”二字。小学时,一位失去右手却乐观坚强的老师在她心中埋下坚韧的种子;初中三年,她从入学垫底逆袭为全县第一;高中时,她将英语从不及格提升至高考135分。大学期间,她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合自身少数民族特色与专业特性,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为主题,开始撰写第一篇论文。无法准确把握论文的格式、标准及框架时,她积极请教老师、从摘要开始模仿优秀论文,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论述,耗时半年才打磨完成,在省赛中成功立项。四年,她累计完成12篇推文、4份项目申报书和1篇论文,这些成果见证着她的成长。
“探索、成长、奉献”是余鑫瑗大学生活的注脚。在医院就诊时,她注意到了自助签到机前手足无措的爷爷奶奶,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机器设备。结合专业,她发起《医路同行——“学校+社区”志愿陪诊服务项目》,从项目申报、实地调研、志愿者招募直至落地实践,共历时3个月。该项目不仅累计开展志愿活动28场、服务志愿时长114小时、服务人次4000+,切实做到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还获得了第11届金拇指公益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她谈到:“这个项目让我找到了人生价值,我也从中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幸福和满足。”
“我不做转瞬即逝的浪花,而要成为奔涌不息的流水。”这是独属于余鑫瑗的奋斗证言。
作为学院首位“十佳大学生”,余鑫瑗十分惊喜。她做过多次观众,至今也还保留着上次十佳评选候选人的个人材料,激励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得奖的她将荣誉归功于师友托举、学院培养。她直言:“十佳不是终点,而是我奋斗的新起点,也是学院评选‘十佳大学生’的新篇章!”
“教育的意义,是用生命影响生命。”从县城女孩到选择思政教育专业成为“十佳大学生”,余鑫瑗以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始终如一的教育理想履行着这句话,奋斗过程中,也成就了更加‘鑫’光熠熠的她。
“想,全是问题;做,全是答案”

罗子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1级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星空综合体育全站特等奖学金,获“大唐杯”全国二等奖等20余项学科竞赛奖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包含1篇一区SCI以及1篇3区SCI;获评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四川省优秀毕业生、星空综合体育全站“五四”自强之星等表彰;综测成绩连续两年突破学院最高记录,GPA排名专业前1%。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练就担当作为的真本领、铁肩膀、硬脊梁”。这是他在竞选现场喊出的青春宣言。回溯过往,创新、温暖、成长三个词,贯穿着他的大学生活。
10教的科创工作室是罗子棋的创新梦“生根发芽”的地方,“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科创室的同学们总能给予我帮助”。刚入学,工作室的学长学姐们会开设学长课堂,帮助新成员提升专业认知,手把手地教他们写代码来焊接LED灯。工科工作室并不严肃,他们将工作、学习与生活融合,同学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增长才干。在参与中国与芬兰数字化人才交流峰会时,罗子棋团队选择了智慧芯联赛道,与全球高精尖的硬件工程师们比拼脑力,压力剧增。通过48小时的持续学习、团队之间的相互探讨,他和他的团队成功突破技术难题,完成了项目书的撰写,为学院取得了“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领域从0到1的突破。
2023年的暑假,他去到海拔5000m的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参与援藏项目,项目通过科学技术改进滴灌系统带来为高原荒漠带来水资源补给。尽管高原反应带来了巨大的不适感,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信念支撑着他前行,老师和同学的鼓舞声也伴随左右,最终顺利完成了滴灌系统的试点,“这次援藏经历让我明白,智能终端不再是冰冷的电路板,而是温暖的数字桥梁”。
以赛促学,以学促行。在参加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大赛时,他和他的团队结合当前低龄儿童缺乏陪伴等社会现状,计划制作一个具备人机交互功能的智能情感魔方陪练机器人,然而实操难度超乎想象。
“想,全是问题;做,全是答案”。他与团队成员广泛查阅资料,花费了一周时间查看新闻报道、数据网站等,做市场调研,上网自学人际交互功能设计、UI界面设计。“要让机器人成功拧魔方,对舵机精度有很高的要求”,尝试了3次,耗时一月,他和他团队成功斩获“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本科B组全国二等奖以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大赛西南赛区二等奖。
“交叉创新深入探索,志存高远勇攀高峰”。作为学校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首届学子,他将与专业携手共进,从成大出发,向高向远方。他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汗水、泪水会流下不少,但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一起登上山顶,领略无限风光”。
(采访/曹诗婕、孟洪兴、许佳琪、刘莉、李欣悦)